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大渡河之战

远征川、黔、滇

[编辑]

生擒逆首石达开战图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四川,自此,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并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63][64]太平军为大渡河暴涨的洪流所阻,多次抢渡不成:“战守俱穷,进退失据,粮尽食及草根,草尽食及战马,兼之疟痢流行,死亡枕籍。阋时一月,而军心屹然不动”,令当地人发出“其得士心如此,岂田横之客所可同日而语哉”的惊叹[65]。同时当地土司王应元和岭承恩攻占马鞍山,绝其粮道,使其进退无路。

为求生擒石达开,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谈判,[66][67][68][69]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和石达开随行,石达开被押往成都,清军未遵守承诺,两千官兵战死。[70]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翼王石达开致清朝四川总督骆秉章书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与部将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着天国衣冠,在成都公堂受审,举止沉着,陈词慷慨,“寓坚强于和婉之中”[5]“枭杰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词色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之语”[71],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72]

评价

[编辑]

位于成都科甲巷(石达开被处死之处)石达开殉难死事纪念碑,碑上诗刻为后人伪托石达开之名而作

石达开被认为是太平天国将领中最富有谋略的人。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石逆狡悍着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所畏忌也”。

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胆略十分推崇,如忠王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英王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不只如此,他还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许亮儒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当代中国学术界对石达开的总体评价是:“他在太平天国前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一位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太平天国第一流的军事家与政治家”[73]“在太平天国后期孤军奋斗,最后虽然失败,仍然起了牵制清军,配合长江下游的太平军作战的作用。他自己的奋斗精神也很能激励后人。”[74]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来自和他同时代的立场中立的美国传教士麦高文的一段话犹有代表性——“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皮埃尔·特拉鲁(Bayard,法国著名将领)。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电师”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75]

0

评论区